前幾天在課堂上跟一個學生用日語聊天,
講到他的住址的時候,原本他想要說「屈臣氏再過去一點點」,
但他似乎想不到要怎麼用日語表達出來,講到一半卡住了,
於是若有所言地看了我,我大概知道他要說什麼,
所以問他說:「ワトソンズをちょっと行った所?(屈臣氏再過去一點點?)」,
他點了點頭,然後繼續講話。
學習就是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不會什麼,
語言學習當然也不例外,
聽說讀寫;語言學習的四個領域當中,
讀是最容易知道自己不懂什麼的,
因為只要你看到不認識的字、不懂的文法,
就能知道自己不懂什麼,
聽的方面亦是如此,只要你聽到不懂的話語,
就能知道你不會的就是那一句,
所以先查一下什麼意思,然後順便背一背就好了,
如此,下次又聽到同一句的時候,你聽懂了,有進步了。
然而,說與寫的方面就不一樣了,比較難以知道自己不會什麼,
尤其外語能力到了某一段程度後,
開始習慣只用自己所知道的詞來表達所有的事情,
例如你想講的是:
「雖然我幾乎每天都在喝雀巢的三合一即溶咖啡,
不過我其實並不怎麼喜歡它的味道」,
不過由於詞彙的限制,你無法表達得這麼完整,因此就說:
「每天我喝雀巢的粉末咖啡,可是我其實不喜歡那個的味道」,
這樣的代替方法是在語言學習上必然需要的,
把自己知道的詞彙拼湊起來勉強表達自己的意思,
這樣的表達方法固然遠遠勝於根本不開口說話,
不過某一個層面來講,這可說是一種迴避的方法,
迴避自己不會的東西,以致模糊自己語言能力的限度。
一般來講學習初期還沒有足夠的能力,
沒有足夠的詞彙可以代替自己真正要表達的詞,
講出來也知道自己講得既不通順又不自然,
因此也無從迴避自己語言能力的限度,只好正視它,
所以學習目標也很明確,進步也比較明顯,
反之中級以上的學習者,有了「迴避語言能力限度」的能力,
以致失去突破限度的機會和意志,再加上到了這個程度,
就算你講得不夠自然,聽的人通常還是聽得懂你的意思,
因此學習者無從得知自己講的話或寫的文章到底夠不夠自然,
如此進步也自然變得緩慢。
這就是很多語言學習者一到中級以上的程度,
就會開始覺得進步似乎變得很慢,
甚至根本無法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在進步的原因。
學習初期是肯定需要模糊語言能力的限度的,
不在意自己講得對不對或順不順,才能講出話來,
不過到了所謂高級以上程度,我反而建議,
學習者盡量不要模糊自己語言能力的限度,
你要正視它,才能突破它。
聽跟讀,就算到了高級程度,
只要天天都聽、天天都看,還是會有進步;
不過說跟寫,就是因為受到「迴避能力限度機制」的干擾,
一旦到了中級以上的程度,進步顯然變得緩慢,
如果你想要再進步,想要進入更高一層,
那就要盡量講、盡量寫,要發現你所不會表達的事,
身為一個語言學習者,我覺得寫作充滿這個機會,
寫作給你機會發現什麼事情是憑你目前的語言能力無法通順明確地表達出來的。
...............................................
就像我寫上面的最後一句「寫作給你~~表達出來。」,
我就不確定我寫得通不通順,
因此我知道了那一句就是用我目前的中文能力還不太能表達出來的,
我要問問看那一句要怎麼寫更好,這樣我下次就可以表達得更通順了!)
謝謝收看!
- Dec 22 Fri 2006 18:10
語言學習,為何說跟寫總比聽跟讀難?為何學久了進步變得緩慢?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